影像導引放射治療技術簡介
文/ 詹凱翔醫師(1/11/2019)
放射治療的重要性
癌症長期以來為國人十大死因之首,也是最令人聞之色變的重大疾病之一。所幸,在這十幾年來,台灣與國際醫療的進步,已經可以讓癌症的治癒率有大幅度的提升,甚至逐漸演變為個人化、基因化、追求治療生活品質提升的醫療模式。而在這樣的進步之中,除了藥物的研發外,放射治療軟硬體跳躍式地進步,也在癌症治療上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進而改善癌症的復發率、提升治癒率。
癌症治療三大支柱: 手術、化療、放射治療。其中放射治療最主要的特色在於它是一種"局部""非侵入性"的治療方式。常見的伽馬刀(Gamma Knife)、電腦刀(CyberKnife)、光子刀/真光刀(TrueBeam)、螺旋刀(TomoTherapy)、銳速刀(RapidArc)...等,這些都是放射治療的範疇。這些設備都是利用集中放射線去殺死腫瘤細胞,以達到癌症治療的效果。
將放射劑量精準集中於腫瘤
然而,由於是從遠端、非侵入性的治療,如何確定腫瘤的位置,以達到精準的定位,這就是很重要的環節。一般而言,治療前需要針對不同治療部位製作相對應的模型來固定身體,並且在身上畫上一些記號,來讓治療時的定位更為精準。
但是,即使有這些模型、記號,在接受放射治療時,患者躺在床上,難免會因為緊張、不適、疼痛等因素影響,而稍微挪動身體。一般而言,即使在固定良好的情況之下,每天都還是會產生0.4-2公分的位移差距。而這些差距不只會影響腫瘤照射範圍,更會影響旁邊正常組織所受到的輻射傷害,而這些傷害可能會降低患者後續的生活品質。
影像導引放射治療
針對這樣的情況,影像導引放射治療(Image-guided radiotherapy)即可以克服上述的困擾。影像導引放射治療主要的特點便是在每次的治療前都會利用機器上面的X光機拍攝當場患者治療時的影像,取得患者的二度空間影像(On-Board Image),又或者可以使用更高解析度的錐狀電腦斷層掃描(Cone-Beam CT)來取得患者三度空間的影像。藉由這些立即的影像去導引機器自動校正每次治療的位移誤差,達到更高的精準度。
當然,使用影像導引放射治療也是有它相對應的侷限在。由於每次治療前需要取得立即影像並且去校正,所以每次治療時間會比一般治療稍長約3-5分鐘。此外,健保針對影像導引放射治療並不給付,這部分因應不同醫院的設備、技術,會有不同的收費標準。另外,使用影像導引會減少副作用,但是並不會讓副作用不會產生,這方面常常會讓患者有所誤解。
目前成大醫院放腫部所有直線加速治療機器皆配備有上述二度空間(On-Board Image)及三度空間(Cone-Beam CT)影像導引的設備及技術,搭配專業精確的模型定位團隊,使得本部醫師群在針對癌症患者的治療與副作用控制更能得心應手,在追求提升腫瘤治癒率的大前提之下,更能優化患者的生活品質,創造癌症患者的雙贏。